本文引用自tiff2009 - 【影片介紹】台北電影節「主題城市」選片序言
文∕游惠貞(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為了趕在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紀念時做柏林城市主題,特地和在柏林自由大學念博士的同事周郁文帶著一大張預開片單到柏林,與柏林電影博物館及德國電影中心洽談並看片做功課。
片單羅列我們熟悉的,或者聞名已久的德國電影,我們的專業德國友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挑戰是:「奧柏豪森不是柏林。」一句話否定了我們最熟悉的奧柏豪森宣言之後興起的德國新電影,我想,OK的,我們可以擇期再特別做德國新電影專題!同樣地,許多影人和影片因為與柏林沒有直接相關,也就在第一輪被刪去了。
果然柏林不是德國,德國人也未必會與柏林有關。接著便是柏林電影博物館策展人馬丁寇爾伯,以及前東柏林DEFA製片廠特別為我們挑選的近百部最「柏林」的影片,郁文和我還有我們的小小看片團一一過濾,一面衡量我們吃得下來的片量,從中挑出柏林的專業電影人和我們共同認為適合的作品。
有許多知名大師之作,有點相見不如聞名,顯然有時空上的限制,雖在教科書上一再讀到,看時卻覺得已經過時;又有許多作品是近幾年在台灣放映過,或者很容易找到的光碟的,例如《奧林匹亞》這部以柏林奧運為題材的經典紀錄片,或者《柏林城市交響曲》這部都市風情畫;我們希望把機會讓給更少見的影片,例如《星期天的約會》、《橋下戀曲》、《世界屬於誰?》,還有少見的前東德影片…
最後,我們仍希望發揚台北電影節引介新銳導演的優良傳統,藉著推柏林主題城市之際,同時引介幾位透過柏林影展走上國際舞台的青壯派德國導演,讓大家談到德國導演時,不再只知道何索、法斯賓達和溫德斯。所以湯姆提克威、沃夫岡貝克、法提阿金等人就入列了。
與我們德國友人小有不同意見的,是溫德斯的《慾望之翼》,馬丁一看到片單上有這部片,做了個有趣的表情,說道:「我們應該有更多影片更可以代表柏林吧。」自由主義的柏林人,對浪漫化柏林這件事有點不盡然苟同吧。我想,既然溫德斯監製的台灣片《一頁台北》明年會隆重推出,為溫德斯做專題的機會還是有的,就不多堅持。
反倒是叫好叫座的《蘿拉快跑》和《再見列寧》,普遍被視為最柏林也最能代表德國當代電影復興的作品。這兩部片的導演正好是互相扶持的好友,沃夫岡貝克又將專程來台參加電影節,我們於是再次從德國進口這兩部電影(台灣已沒有35mm拷貝),讓觀眾在大銀幕上欣賞這兩部「非常柏林」的德國電影。
我個人最掙扎的當屬《亞歷山大廣場》,這部小說多次被搬上銀幕,我們只看了30年代版和法斯賓達版,都是超過兩部影片以上的篇幅,還有其他版本沒來的及觀看,真足以特別為電影發燒友做一個《亞歷山大廣場》專題展!但對胃納量有限的台北電影節而言,排擠效應讓我卻步了。
此時就覺得,像台北光點這樣可以玩另類電影的地方,做這樣的專題,應該會是很有趣的。其實能做的題目還有很多,馬丁做為柏林電影博物館的策展人,做過許許多多有創意的專題,隨便舉個例,如二戰時被迫逃離柏林的電影人作品選,專題名就叫「自柏林放逐」(Exile From Berlin)。
特別開心馬丁將來台參加台北電影節,我們會邀請他做最多場映後座談,讓大家有機會聽他談柏林和德國的電影。
留言列表